老子认为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A . 无为而治 B . 重农抑商 C . 儒道一家 D . 以民为本
D
【详解】
根据 “ 以百姓心为心 ” 、 “ 节用而爱人 ” 等信息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都主张重视民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 D ;儒家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排除 A ;重农抑商是法家提出的,排除 B ;儒道一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刺史制度的确立 B . “推恩令”的实施 C . 七国之乱的发生 D . 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的土地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 推恩 ” 建议,下诏规定诸候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故 B 项正确;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 “ 封国土地减少 ” 不符,排除 A 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最终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与题干 “ 封国土地减少 ” 不符,排除 C 项;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与题干 “ 封国土地减少 ” 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 “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 .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 . 政权分立的加剧 D . 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A
【详解】
从跪坐到垂脚高坐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接受,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故选 A ;儒学正统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 B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加强,而非政权分立的加剧,排除 C ;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合,并不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 D 。
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高贵,但却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 “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A . 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 . 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 . 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 . 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
C
【详解】
根据 “ 进士 ” 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的科举制,薛元超和唐宣宗都羡慕进士说明进士身份尊崇,故选 C ;材料没有体现殿试的设立,排除 A ;科举制是当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并不是唯一的选官制度,排除 B ;材料没有体现进士的来源,排除 D 。
下表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西汉末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
中历 | 公历 | 人口总数(口) |
西汉元始二年 | 2年 | 2507188 |
东汉永和五年 | 140年 | 6294801 |
唐天宝元年 | 742年 | 10579726 |
宋崇宁年间 | 1102—1106年 | 14580885 |
明洪武二十六年 | 1393年 | 35987111 |
A . 赋税制度的改革 B . 江南经济的发展 C .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 土地政策的调整
B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西汉末到明初,江南地区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密切相关,故选 B ;赋税制度改革并不是江南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 A ;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在明代中后期,排除 C ;土地政策的调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 。
本卷还有1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grace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