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新生政权】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十分落后,并处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国内还要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国际上,正值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处于对峙状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竭力遏制社会主义的进程。为此,新中国采取三大措施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 | ![]() | ||
图一 图二
材料一:“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引自《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11)
种类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粮食 | 13213 | 14369 | 16392 |
棉花 | 50.2 | 103.1 | 130.4 |
材料二:
⑴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⑵材料一,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赴朝鲜作战?
⑶材料二,说明建国初期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农业发展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巩固新生政权】
⑴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⑵ 保家卫国。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应朝鲜政府的请求
⑶ 实行土地改革
意义:摧毁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历史时期 | 基本目的 | 主要内容 | 相应的政策法规 |
土地革命时期 | 进行土地改革,建立革命政权 | 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债务,分配田地 | 土地革命的路线 |
抗日战争时期 | 为夺取抗战胜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开明地主,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 | 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路线 |
解放战争时期 |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 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建国初期 |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 | 在解放区和新解放区实行土改,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下表为1950年、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列(%).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